11月6日下午,西安高新一中南校區(qū)多功能廳,高一年級和國際課程班近七百師生,饕餮了一場長達四個多小時的文化盛宴。西北工業(yè)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副會長,國家工業(yè)設計產(chǎn)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專家委員會主任余隋懷教授《從文物看中華文明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文化講座,給高新師生帶來了空前的文化啟蒙和精神享受,為高新學子的學習成長注入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養(yǎng)料。
歷史的模樣是什么?這個極難說清的問題,一經(jīng)余隋懷教授的娓娓講述,不再是冰冷文物,殘損的痕跡,久遠的猜想,陌生的互視,而是變得有血有肉,生動起來,溫潤起來,清晰起來。提醒著我們的過往,指向著我們的未來。讓師生在聲色綿延的穿越中,在歷代文物的訴說里,仰視祖先智慧的巔峰,領略到歷史絢爛的續(xù)接。
余隋懷教授精心整理古代流傳至今的各種樂曲,作為講座的背景喚醒元素。他說“從古到今,音樂的教化滌蕩作用無可比擬”。這些音樂或雅韻悠然,或詩意芃芃,或汪洋恣肆,或金戈鐵馬。引領著師生穿越在歷史的長廊,走入《詩經(jīng)》世界,體驗先民們淳樸自性的大美人文;行走春秋戰(zhàn)國,感受士子們責任擔當?shù)南扔X先行;審視大秦帝國,重溫一代雄主革故鼎新的情懷;跨越盛唐,再現(xiàn)文治武功,海納百川的恢弘。一路走來,在場的多少師生被我們的祖先和他們的功業(yè)感動的熱淚盈眶。余隋懷教授始終在給師生傳遞著一個滾燙的愿景:讓我們在感受歷史的過程中自信起來,唯此為往圣繼絕學才有可能。
只感喟不行,只固守也不行。文物只有活起來,才會有文化自信,文化只有創(chuàng)新了才會有文明延續(xù)。余隋懷教授在講座中核心強調(diào)的是“文化的創(chuàng)新”。作為國家工業(yè)設計的頂級人物,余隋懷教授用大量生動而現(xiàn)實的工藝考古事例提醒我們,祖先的智慧是值得景仰的,祖先因勢利導的創(chuàng)造性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出土的春秋時期的湯匙,具有切,插,舀等多種功能,這種兩千前就存在的餐具,至今在飲食餐具的設計方面影響巨大;秦代的箭簇,三棱子彈流線型,一旦射出,飛行平穩(wěn),穿透力強,這就是現(xiàn)代空氣動力學的實際應用;云夢睡虎地秦簡——《田律》,就是祖先們對生態(tài)科學的實際關注和法律尊敬,其科學的認知,讓現(xiàn)代人都為之汗顏。
一件件的文物訴說,一段段的考古分析,讓我們明白了祖先智慧的前瞻和深邃,也明白了這些古代的造物思想和生活智慧里,有多少我們奉為圭臬的科技元素,有多少值得我們繼承的創(chuàng)新精神。余隋懷教授這種立足歷史,透視文物,追溯先祖,放眼發(fā)展的學者眼界和胸襟,觸動著在場的每一位師生。
怎樣才能做到創(chuàng)新,怎樣才能從歷史的塵封中發(fā)掘新生的文明元素呢?余教授說“我們每個人對歷史都必須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和敬畏”。在諸多相關的講述中,有兩件事例讓師生們慨嘆不已。一是日本學者在瞻視吳道子畫卷時,震撼至極,竟跪地慟哭不已。余教授說日本學者告訴他,吳道子的畫在藝術成就上“讓他們產(chǎn)生靈魂上的膜拜”。二是本來是唐樂器的精品——尺八,現(xiàn)在只存于日本。那是日本的遣唐使學習帶回去的。而我們現(xiàn)在要學習“尺八”,需東渡才行。這些不同語境下的事例無一不在告訴我們,讓世界折服的中華文化,有時竟然基于種種理由,而被忽視,被漠視,甚至被破壞。
師生們與余隋懷教授進行問答互動
在接下來四十多分鐘的現(xiàn)場對話中,余隋懷教授高度贊揚高新學子身上豐沛昂揚的時代精神和敏感擔當?shù)膽n患意識。針對學生的提問,余教授一再強調(diào)只有對歷史的尊重,才能有對文化的繼承,進而完成對文明創(chuàng)新。只有精神的無限接近,聆聽文化的心語,感覺歷史的心跳,感知文物的溫度,才能對歷史有持之以恒的敬畏和深入細致的發(fā)掘,如此才能繼往有法,開來有望。
四個多小時的文化講座,整個多功能廳座無虛席,人無倦色。四個多小時的文化盛宴,中華文化愈久彌新的文化能量,中國歷史充滿生機的文明張力,激發(fā)了在場所有師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而余隋懷教授那種任重道遠卻行之彌篤的文明播火者的情懷,和博覽廣識深入淺出的學者涵養(yǎng),更是贏得全場師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掌聲的致敬。
青春思享
因為刻骨 所以銘心
西安高新一中2022屆12班 姚美樺
今天我們有幸聽到了西北工業(yè)大學機電學院工業(yè)設計系余隋懷教授《從文物看中華文明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報告,歷攬了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古至今的傳承與發(fā)展。
余教授從中國漢字的起源甲骨文講到秦朝的偉大之處,再到盛唐和絲綢之路。他的報告絕不是形式上的空談文化,讓觀眾飽飽眼福就行,而是讓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對傳統(tǒng)文化,古人智慧的熱愛與贊嘆,并將這份熱情付諸于實際行動,我們可以看到他很認真地做了PPT,每一張上的文物他都有研究,還別出心裁地為報告不同的內(nèi)容配了專屬的背景音樂,音樂也是中國古代樂器演奏的。我聽著他動情的演講,心想,若是每個博物館里的解說員也都有他這樣的對中國文明的熱愛,那么我相信所有去參觀的游客也都會像今天的我一樣,從骨子里噴涌出濃于血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和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報告中有一段深深地打動了我,是一位50歲的中阮愛好者馮滿天。他因?qū)χ腥畹膱?zhí)愛而傾家蕩產(chǎn)也要在古代中阮琴上自己創(chuàng)新,為了讓更多年輕人領略到這個不被注意的中國樂器的魅力并傳承下去,他登上了《出彩中國人》的舞臺,彈奏了他創(chuàng)新改動后的中阮,評委們聽了哽咽,說不出話。他自己更是流下了激動的眼淚。就那樣看著他抱著中阮,身著漢服,不停地用袖子擦拭眼角溢出的熱淚。我想,這得有多么深厚的愛才可以讓一個人不顧一切地為之努力奮斗,大概是來自于骨子里的熱血澆灌了心田吧。
余教授多次提出:“創(chuàng)新永遠是時代的主題”。他激動地向我們展示了許多過去和現(xiàn)在的結(jié)晶,它們都是來自不同領域的一群創(chuàng)業(yè)者,回顧歷史將古人的智慧與時代潮流相結(jié)合,打造出的一款款真正意識上的“中國制造”。從小到一把梳子,一面手鏡,大到一幢高樓,這其中種種,完完全全地向我們展示了幾千年前中國的偉大,聽著教授講述著他們的成功,我想,又是什么讓他們有著一份不滅的熱情去創(chuàng)造,去著力于將中國靈魂推入世界視野。這是一份信仰,銘記在心。
在這個物質(zhì)豐富,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沒有注意過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或男或女,因為對祖國的熱愛,對傳統(tǒng)文化的執(zhí)念,對中國文明的深情,而努力喚醒早已沉睡的中國人骨子里的基因與文脈。他們追逐這世界的腳步,也不忘撿起歷史長河兩岸的貝殼,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文化苦旅——聽《從文物看中華文明與創(chuàng)新精神》報告有感
西安高新一中2022屆13班 孫一丹
什么是文化?它是歷史的舊跡,是沉甸甸的往事,是時代與時代的碰撞,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資本和內(nèi)在力量。直到今天,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才更進一層。很讓人難以想象,一個工科出身的教授,對中華文化有著如此深的理解,與其說是興趣,是熱愛,倒不如說是一種使命感,一種身為中國人的使命感。
播火者的情懷 大歷史的薪傳 工科博導與高新學子的風雅對唱
不長不短的時間,從由具象到抽象的半坡彩陶藝術,從簡約,表意明確的甲骨文,從兩首意境高遠的詩歌,到大道至簡的勺子,到精致的器物與富有創(chuàng)意的建筑,再到秦國的制度和絲綢之路,還有音樂,服飾,色彩,包羅萬象,文化的廣度一下子展現(xiàn)在所有人面前,立體、飽滿、美麗。
文化最令人動容的不單單是廣度還有深度。對于文化而言,它的深度是代代相承的堅守和層層創(chuàng)新的力量,透過它的種種富有魅力的體現(xiàn),我們體味到它五千年漫漫征程和一代代薪火相傳。廣度是文化本身,深度是人與文化,是人對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是文化對人的影響。馮滿天,一位中國音樂人,他有一個獨特的名字——“阮癡”。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不讓中阮,這種富有中華特色的樂器失傳,他在傳承中阮的道路上跋涉了三十年。直到他登上舞臺,這個人與文化的故事才走入大眾視野。一個人,一把阮,三十年,是阮給他帶來了至高的精神享受,是他讓阮再次綻放異彩。
文化自信絕不只是一句口號,我們更應為之付出行動。記得那一對在敦煌修復壁畫的夫妻,他們被壁畫的美打動,決定留下修復褪色又殘損的壁畫。補壁畫的顏料不能將就,造價昂貴,而一天的工作量更是令人難以想象,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和耐力,但他們沒有放棄。當他們的事跡被人了解,壁畫藝術文化又一次得到重視。我們不是沒有文化,而是遺忘了文化,我們當今所缺失的,恰是一種對文化的守望和解釋。
繼承文化的路并不好走,但有無數(shù)人走在這條路上,有名為“阮癡”的馮滿天,有病重中唱響一闋歌的老人,有千千萬萬保護文化的傳人,有用現(xiàn)代技術展現(xiàn)美好古韻的創(chuàng)業(yè)者。他們有著極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我們無不欣喜地看到他們的成就,但當文化被曲解、被消費,當文化的陰暗面被無止境放大,我們該如何尋找平衡?如何找到正確的方向?如何為開來而繼往?如何不讓文化僅是短暫的一瞬煙花?如何讓它在這個快餐化的時代獲得永恒?如何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并愛上文化?如何逆轉(zhuǎn)一味迎合年輕消費群體的現(xiàn)狀?
這是一條苦旅,但我相信,行走著的中國人像馮滿天,像那個老人,像今日做講座的余隋懷教授,他們絕不會放棄,而我們也不會放棄。
為繼往而開來
西安高新一中2022屆15班 賀新月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苯裉煊嗨鍛呀淌跒槲覀儙淼膬A情演講,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學問!
中國人總是在強調(diào)一個事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曾幾何時,我們領先于世界幾千年,我們有著令歐洲先哲都敬佩的文化長河……但看看許多國內(nèi)外的事實,當代中國人似乎是“沒有文化”的。我們極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鄰邦——島國日本,為什么可以毫不掩飾的稱自己是“盛唐的后代”?那是因為日本很好地繼承了唐代的禮儀和風俗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他們會穿古代服裝;舉中國上下無人知曉、無人會彈的五弦琵琶,日本保存完好……這些難道還不夠令國人慚愧的嗎?
余教授還提到了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能在歷史與未來中從容穿梭的人,才真正具有創(chuàng)造力。讓我們再來看看,一位廣為人知的科學家——屠呦呦,她從中藥里找到靈感,古方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相結(jié)合,終于在無數(shù)次實驗中提取出了青蒿素!這不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力嗎?正是因為有這樣智慧的創(chuàng)造,瘧疾才能被治療,全球千千萬萬的病患才能不再飽受疾病的折磨。可這提煉的過程僅是說說而已、翻翻古書便一蹴而就的嗎?若屠呦呦沒有考慮到中華醫(yī)學文化,沒有從古代書籍中尋求答案,那么不知道要多少年后才能發(fā)明出治療瘧疾的藥物。
在講座的最后問答環(huán)節(jié),有一位同學站起來了,她熱淚盈眶,眼神中是燦爛的光。她說,余教授講的歷史令大家耳目一新,對文化的傳承又有了新的認識,她對當前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沒有得到充分繼承的事實感到無比痛心,不由得痛哭流涕,情難自已。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我們大多數(shù)人面對這些,也僅僅是感到遺憾罷了,從未思考過怎樣才能真正傳承下去。
習總書記說,要做自信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我們要堅信:中華文化,足夠讓華夏兒女自信,足夠在世界上熠熠生輝。
繼往開來,為開來,而繼往。
聽余隋懷教授講解
中華文明與創(chuàng)新精神有感
西安高新一中2022屆15班 田雨馨
聽一曲《憶江南》 殤殤之音響徹堂廳,憶一把舊歲月詩情綿長。于悠揚婉轉(zhuǎn)的洞簫聲中,周遭都靜了下來,欣然聆聽這“天上之曲”。曲罷,惟留一抹延余之音回蕩在每個聆聽者的心房——這場歷時近7000年的文明之旅走到了現(xiàn)在。
今天,我們有幸能夠聽到余隋懷教授所帶來的精彩報告。豐子愷先生曾言“人活一世,有三重境界:一是物質(zhì),二是精神,三是靈魂?!敝劣谄洹熬瘛迸c“靈魂”之重,而如今的人們往往追求物質(zhì)的上升而丟失了精神與靈魂,亦或是因為對精神與靈魂的過度追求而缺失了物質(zhì)上的美滿。此二者,前者是時代的逐流者,后者便是固執(zhí)的堅守者。我們時常聽得抱怨之聲,感慨自己不得不迫于時代選擇物質(zhì)化,或是拉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道理為自己作釋,我們一直在追隨“詩與遠方”,孰不知真正的詩與遠方看似遠在天邊,實則近在眼前。早在幾千年前《詩經(jīng)》便作出了詳解,我們的祖先就能很好地從早期社會男耕女織的生活中尋出靜好。在聽了余教授的講解后,我對中華文明,超脫于課本,又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此話一出,便教人激動至無以言語。那是一塊絲綢織品。然而五彩絢麗的外表并非其最迷人之處,其背后的制作工藝更是令人瞠目結(jié)舌,你難以想象,這精致細膩的線條竟出自于機器,何等精密的機器才可以織出這般細膩的線條。而西方人千年后紡織業(yè)的興起,也只是古人留下的東西。中國紡織,領先于歐洲近千年,怎不叫人驕傲。
還有一段詩令我久久不能忘懷: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無人知。之所以忘不了,是因為它的出場方式之奇特。老人顫抖的音色完美演繹了這一首《長恨歌》。楊貴妃與唐玄宗的絕美愛情又重現(xiàn)眼前,古韻古聲,這首來自千年以前的音韻,奏出了大美,奏出了《一生一闋歌》!
悠長的歷史注定要被傳承,傳承就需要我們?nèi)チ私鈧鹘y(tǒng)文化??上У氖牵缃褚呀?jīng)很少有堅守文化的人了,傳統(tǒng)繼承人更是少之又少,緊張的現(xiàn)狀,怎不使人憂心?站在朱雀大街上,聆聽車流氣鳴聲,恍惚間有夢回大唐盛世,這段輝煌進取的歷史,這個奮進創(chuàng)新的民族的偉大進程又怎不叫人熱淚盈眶。中華民族一直在進步,反觀現(xiàn)在倒不及古人了。
聽了此講座后,我相信每每提及中華文化,一曲《憶江南》必定回響于我耳中,伴隨著洞簫哀音,經(jīng)久不絕。
從文物看中華文明與創(chuàng)新精神
——名家大講堂感想
西安高新一中2022屆15班 李黃子
余隋懷教授,西北工業(yè)大學博士生導師,天宮一號等國家級工程總設計師。11月6日下午,余隋懷教授受邀高新一中南校區(qū)名家大講堂,向我們作了《從文物看中華文明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講座。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場動人的演講。高新一中學子,對余隋懷教授懷著無限的景仰,倒不是因為他先后承擔國家“八五”、“九五”、“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實在是因為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座深受歡迎。
多年來,余隋懷教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座可謂是場場爆滿,一座難求。我記得清清楚楚,寒風料峭略帶小雨的初冬,大禮堂里坐滿了高一學生,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高鼻梁寬下巴的人物,穿著得體的西裝,步履穩(wěn)健,精神抖擻,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余隋懷教授。
他走上講臺,打開PPT,眼光向下一掃,然后露出慈祥的微笑,用標準的普通話自我介紹。接下來是主題內(nèi)容,他首先引用了豐子愷的一段名言:人活一世,有三重境界:一是物質(zhì),二是精神,三是靈魂。我們作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沐浴著漢唐風騷,徜徉在改革的大潮,更應該注重內(nèi)心世界的正確塑造,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
余隋懷教授的講座分別從中國詩歌、中國建筑、中國音韻、中國漢字等方面展開,重點講解了秦朝、漢朝、唐朝的統(tǒng)一、強大、盛世景象,感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深謀遠慮。再看看我們今天的工業(yè)設計,用“土豪金”“玫瑰金”這樣的話來命名顏色太沒文化了,看看我們的古人是怎樣形容顏色的:玄色、燈草灰、花青、竹月、胭脂、碧玉石……。他的講座從不缺乏詼諧幽默的例子,又貼近生活、直擊人心。偶爾不經(jīng)意流露出的幾句金句,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時,也帶給人思考回味。
教授博聞強記,演講中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講座中有一個視頻,一個年過古稀的老人在重病時堅持讓外孫女錄他唱的古調(diào)《長恨歌》視頻,讓孫女放在網(wǎng)上希望得到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學習并傳唱下去。這段視頻剛放上去,就得到了人們極大的關注,老人也在了卻心愿后安詳離世。余教授在現(xiàn)場認真地唱了一小段古調(diào)《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臺下掌聲雷鳴。
結(jié)尾時,大屏幕上出現(xiàn)一行字:
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續(xù)至今的文明,中華文明曾經(jīng)擁有非常輝煌的時代,我們正在復興!必然會達到新的頂峰!
他以此句作為結(jié)束語激勵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奮發(fā)前行!
當一位工科教授從全新的視角,用科學的方式,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剖析、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那塵封在故紙堆中的歷史一下子鮮活起來,與當代人的心靈產(chǎn)生共鳴。
守望傳統(tǒng)文化的絢爛
西安高新一中2022屆16班 黃琬婷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詞,道盡了中國古時對外的華麗形象。
駝鈴聲聲,經(jīng)過多道精致工藝制成的茶葉,印著中華圖騰的色彩,素色的陶器,如水一般輕柔云一般夢幻的絲綢,隨著西北茫茫的黃沙,東海翻涌的巨浪 ,將中國的名片傳到世界各地。這,是我華夏古國。
陶塤漫響,結(jié)合了藝術與穩(wěn)定結(jié)構的三足罐,讓中國菜從此有了涓嫩口感的陶甑,隱藏著對稱與曲線美的渦紋瓶,當后人看到它們時,無不為之驚嘆。這,是我華夏古國。秦俑肅立。開創(chuàng)出“客卿制度”的博大與寬容,兵器制作“責任制”的工匠精神,《云夢睡虎地秦簡——田律》所表現(xiàn)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一個個充滿智慧與法治觀念的制度令人為他們折服。這,是我華夏古國。
盛世風華。番邦蠻夷皆俯首稱臣,文人墨客皆吟哦誦詠,客商使者往來如織,這里是當時最大的都市,全世界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每家倉庫里都“稻米流脂粟米白”。這,是我華夏古國。但當我們的文化走出國門,被鄰國爭相學習,而我們自己卻逐漸丟掉它時,中華文化開始面臨危機了。每次給西方國家展示中國藝術而被當作日本藝術,每次看到中國工藝品被日本珍藏并譽為國寶時,每次欣賞唐朝建筑要遠赴日本時,每個中華兒女都會有說不出的痛心吧!所幸,還有那么一批人:哈佛畢業(yè)的建筑學博士,為了傳承中華文化放棄了本專業(yè)的學習,創(chuàng)辦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公司,50歲的中阮狂熱愛好者,為了使中阮重新煥發(fā)活力,他傾家蕩產(chǎn),用大半生的光陰制作中阮,最終使中阮具備了表現(xiàn)中西方不同音樂的能力;生命垂危的老爺爺,在彌留之際,用盡他生命最后的力氣,唱出悠揚綿長的《長恨歌》……每每看到這些故事,我們都會感動的熱淚盈眶,為中華之美,更為中華兒女執(zhí)著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
如原研哉說的:“也許未來就在前面,但當我們轉(zhuǎn)身,一樣會看見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積累了雄厚的資源。只有在兩者間從容穿行,才能夠真正具有創(chuàng)造力?!?/span>
當傳承與創(chuàng)新碰撞,讓創(chuàng)新之舟在傳承之水上悠悠前行時,文化的絢麗已悄然在華夏兒女心田綻放。
從物看中華——聽余隋懷教授講座有感
西安高新一中2022屆17班 鐘駿豪
首先,感謝余教授為我們開展這次講座,在這短短的幾小時里,我收獲滿滿且倍感自豪。
“人活一世,有三重境界:一是物質(zhì),二是精神,三是靈魂?!闭缙魑镆话?,首先是實用,然后美,最后是它所蘊含的故事;如文字,首先是認識,其次是便于書寫,最后是它所包含的本意。
新石器時期,從“泥條盤筑法”到“三足”,都體現(xiàn)著中國古人的智慧和最早的工匠精神。如“繩紋”一道一道交錯相聯(lián)卻不冗雜,讓人看上去只有整齊和美觀,并且又實用防滑。這就是古人的造物精神,從溫飽到追求美。隨著時間的推移,圖案也登上了歷史舞臺,抽象和意象交織,構成最早的中華文化——半坡文化。人面魚紋,象征著人以魚為食,卻對自然生命的尊敬,因為養(yǎng)活了人且生殖能力強。尚且簡單的幾筆就畫出一條魚,又訴說著大道至簡。總之一切令我深深折服。
甲骨文,讓我知道文字本身是畫出來,見其形而知其意,見其美而方知美。從一條條曲線和直線,我看見了世間萬物,看見了萬物的演變,看見了一個個字在演故事。想起說文解字中的人字,那人彎著腰,雙手下垂,顯得十分謙卑,我明白了,它就象征著我們中國人對待天地,自然,萬物都是尊敬的,在為人處事都是謙卑的,這在中華歷史中有著重要影響。
大秦,一直被冠為兇殘,粗莽之名。然而我知道大秦之所以一統(tǒng)六國的原因了。在人才上,它是開放包容的,讓六國人任朝廷命官,如讓魏國商鞅實行變法,讓楚國百里奚任重臣,所以它會勝。在選官制爵上,以戰(zhàn)功人頭為依據(jù)來獎賞,一個敵國人頭,可以領祿50石,一公頃土地,上千平方米的宅基,一個仆人,并且是世襲的,這讓老百姓成為了虎狼之師,因為為自己就是為國,更不用說責任制,標準化等。春二月至夏七月不準捕獵,以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
大唐----中華文明的最高峰。長安作為大唐都城,僅朱雀街寬150多米?!熬盘扉嬯H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笔且环N強盛,“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笔且环N富裕;“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笔且环N靜。它集包容,開發(fā),自信于一體,女子可騎馬于鬧市,胡文化流傳于帝都,每一個大唐人的目光都是自信。
在器物上,受西域文化的影響,鴛鴦與狐貍結(jié)合著蓮瓣形所鑄的金碗,葡萄藤紋也登上物品。唐草紋又宣告著它的包容與華貴。
正因為它,所以迎來了詩的鼎盛,誕生了李白這樣偉大的詩人。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弊屛铱匆娏酥腥A民族磅礴的氣勢;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笔侵腥A人民的自信;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中華文人的脊梁。
夢回大唐??闯莾?nèi)萬家燈火如星河,賞郊外十里桃花若繁星,吟一場風花雪月繞柔腸。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讓我感悟中華天象的神秘和中華人民對于國家富強的希望。天地玄黃,是我們中華民族血脈中所流淌的。黃皮膚黑瞳黑發(fā)是象征,象征“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span>
對于現(xiàn)在,對于歷史,中國還只是復興,而不是開拓,中華古老文化都在現(xiàn)代語境下復蘇,這不是甜品,而是盛宴。
對于我們,我們應傳承而后創(chuàng)新,我們完全可以擁有報國之志,正如每一滴水都有穿越石頭的勇氣。我希望中國,是披著陽光的,是溫暖、包容、開放、自信……不論風吹雨打,甚至身處污泥中,你永遠是一座燈塔,是中華人民心中的燈塔
帶著一顆童心,向上向善向陽!在中華文物中閱覽中華文明與創(chuàng)新精神,在歷史長河中品味中華民族精神與信仰。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聽《從文物看中華文明與創(chuàng)新精神》報告有感
西安高新一中2022屆17班 強夢凡
聽完余教授的這場報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心里充滿了身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我們的祖先是多么聰慧,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個令人驚嘆的奇跡。但同時,我們面臨的還有一個更加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去更好的傳承和保護這些傳統(tǒng)文化。在這一點上,日本就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外交部訪問我國時,就曾發(fā)生過一件令我們很慚愧的事情。他們帶了一件唐朝時就從我國傳入日本的文物——五弦琵琶,但當時國人中竟然沒有一人認識這把琵琶,更別提會彈了,因為早已失傳了。反觀日本,它們真正的把唐文化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并向世界宣揚,比如舉世聞名的日本茶道等。甚至西方國家一看到漢服,古風建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日本。再比如去年韓國端午文化申遺成功的事情,這都警示著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亟待傳承。
雖然就客觀因素來講,中華文化傳承的缺失是有原因的。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現(xiàn)在中國人內(nèi)心文化基因的缺失。為什么我們不會像外國人那樣,在參觀歷史博物館時激動至暈厥,在欣賞唐代畫家吳道子畫作時熱淚盈眶地集體下跪呢。那是因為我們內(nèi)心深處沒有對文化的敬畏,沒有對精神高雅的追求,沒有欣賞美的意識。
當然,文化不僅僅是要去傳承,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去傳承。很多年輕人的確對傳統(tǒng)文化有著很濃厚的興趣,但是由于文化常識的匱乏,也鬧出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有的年輕人舉辦了漢服婚禮,穿的衣服卻是右襟壓左襟,要知道在古代可是只有給死人才這樣穿的呀,這不是鬧了大笑話嗎?
我們要創(chuàng)新式的傳承文化,使之與現(xiàn)代審美相符合,比如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王澍設計的空中庭院,無印良品的創(chuàng)始人以金文為底設計的奧運圖標等,都是很好的典范。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式的傳承也要讓年輕人對傳統(tǒng)產(chǎn)生興趣,幾十年專注于傳播中阮文化的馮滿天為我們上了成功的一課。在《出彩中國人》中,他用一把地地道道的中式樂器——中阮,為觀眾們演繹了什么叫做中外音樂的經(jīng)典融合,令人驚嘆不已。在上世紀80年代,那個人人都在下海經(jīng)商的年代,只有他,縱然不為外人所理解,也依然堅持著傳播中阮文化。試想,如果馮滿天不創(chuàng)新,就不會吸引那么多中外人士去學習中阮。
川味伴手禮,湘繡音響的追捧熱潮,都啟示著我們?nèi)鹘y(tǒng)元素用現(xiàn)代方式推廣,真正的做到創(chuàng)新式傳承。
演化·創(chuàng)新·傳承
西安高新一中2022屆18班 田千鈺
何為文化?即人類知識、信仰與行為的統(tǒng)合形態(tài)。文化的形成在聚中沉淀中不是偶然,但文化的消亡被操縱于極大的偶然性。不同于現(xiàn)代的即時文化,中華文化從五千年的流光中穿越至今。
如余教授所言,中國的靈魂,世界的視野。文化在人類的進化中扮演著決定者,它令人類可以依據(jù)自己的目的去適應,而不單以自然選擇來完成自身的適應性。我們常說中華文化如何博大精深,文化的蘊蓄并非是擺在那里的,歷史偶然性、異文化接觸及文化符號體系的操縱無疑是非激化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最好印證,這就是我們中國人、中華文化能佇立于天地至今的原因。選擇性不僅是社會對于文化而言的,更是世界人類對于文化多樣性的反應。綜上所述,中華文化的演化性是無可置疑的,正如它從天地混沌中走來,穿梭過數(shù)據(jù)時代走向人類不可視的未來,我們同樣會想起堂中一雙青山淺黛的眉眼。
但論報告幾近令我落淚的部分,不是中華文化的出彩部分,而是余教授的一句回答:“光憑情懷做不長?!焙芏嗤瑢W在提問中提出了如何將文化繼承創(chuàng)新的問題,余教授便將文化產(chǎn)業(yè)鏈的生態(tài)圈給我們做了一個大體的概述,并展示了部分成功的文創(chuàng)作品。從何時起,我們需要強大的理論武裝來做后盾時才配談“情懷”了?或許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只有在文學上才能抒情。社會上的新聞已有太多去講述某某商家“為了利益舍棄情懷”“初心變成了銅臭”,人性之惡再一次“躺槍”。確實,如果個別文創(chuàng)商家全無敬業(yè)精神,媒體的抨擊理所應當,但過激的“要情懷不要利益”的評說是正確的嗎?下降到平庸的層面來講,沒有物質(zhì)一切都是空談,要情懷得先有飯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演化依據(jù)及優(yōu)勢是財富,舍棄種族主義來講,即文化延續(xù)的先決條件是經(jīng)濟的繁榮、民族的興盛。正因為如此,在個人層面來講,談情懷變成了一件昂貴且有風險的事,若想將情懷做大、做好更無需多說。
要調(diào)節(jié)好情懷與利益之間的關系,途徑是調(diào)節(jié)好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關系。我見過傳統(tǒng)藝術家守本不改,最終讓手藝與自己一并湮亡;我見過流傳多年的老菜被“銳意創(chuàng)新”,改成了不倫不類的醬油西餐。像他們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像我這樣的人還有更多,因為旁觀者永遠存在。但我相信,像我一般熱愛古老中華文化的人也有許多,即便不是主業(yè),但我們熱衷于此,像探險家那樣去發(fā)掘傳統(tǒng)國粹中的秘寶,盡己之力將其見于全世界——我同樣相信,這是作為一位現(xiàn)代中國人的樂趣、 與自豪。
中華文明傳承至今,其成長的機制與模式及演化規(guī)律萃取了五千年的精華。在這個數(shù)據(jù)的時代洪流之中,古意的文明便是中華基因的立足之本。即便物是人非,我依舊相信,中國人靈魂中的脊梁便是千年來、未來去的堅定標桿,便是我們包容萬蓄、蓬勃怒放的中華文明。
文化,需傳承,亦需創(chuàng)新
西安高新一中2022屆18班 楊曉慶
散珠韌絲。
龍應臺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那么我想,小戲骨們演繹“紅樓”也是對文化韌絲的加固,是對文化傳承的一種創(chuàng)新,是應該得到稱贊的。
我們轉(zhuǎn)身看看過去,再看看現(xiàn)在。我們口口聲聲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說我們有多么了解中華文化,可如今卻面臨文化流失的窘境。當街上的建筑都變成歐式風格時,當影視界單薄,韓風日系歐美大片占據(jù)主流時,當糖人、口技等民間藝術面臨失傳時,我們是否應當去反思,反思我們的文化細絲是否還真正強韌。
文化傳承,要不忘初心,找尋歷史文化的原鄉(xiāng)。
亂世抗日時,傳統(tǒng)文化尚有人守候。像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和民國才女林徽因在流亡中仍用學者的力量守護中國古老輝煌的建筑文化??涩F(xiàn)如今中國的“繁榮”之下,先祖留下的經(jīng)典反而被掩藏遺忘了,“當我們大聲朗讀古典詩詞時,殊不知,那些美麗的鄉(xiāng)土和自然風物、那些曾把人類引入美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蕩然無存;現(xiàn)實空間里,我們找不到古人的精神現(xiàn)場,找不到對應物,連遺址都沒有……古詩詞,成了大自然的悼詞和殤碑?!瘪T驥才說,歲月失語,惟石能言。歲月也許流逝,而我們卻不應該忘記石之語,忘記歷史傳統(tǒng)技藝,文化的呼喚。
淺溯時光,中華文化曾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曾是花腔婉轉(zhuǎn)的昆曲,是嘶吼震撼的秦腔;曾是如癡如醉的顏色,是精雕細琢的陶器。
文化傳承,要添以創(chuàng)意,使文化“生動”起來。
與其一味抱怨大眾對文化、對歷史感情淡薄,痛斥社會風氣,不如在文化死潭中加以活水,使得重煥生機。而小戲骨們演“紅樓”則正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使“紅樓”重新“活”起來。蕭伯納說:“人可以爬到最高峰,但不能在那里久留?!彼灾腥A文化必博大精深,但若不跟上時代潮流,也終會被時代所摒棄。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文化與科技相結(jié)合,便有了像《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經(jīng)典詠流傳》等這樣的節(jié)目。《經(jīng)典詠流傳》不僅唱出古人的情思,更體現(xiàn)了今人的才華。相聲戲曲的焦點不僅讓戲曲文化被傳播,也讓中國人因中國的文化底蘊而自豪。
中華文化需要傳承,讓古人的哲思成為今人的征程。中華文化亦需要創(chuàng)新,讓文化韌絲穿起個體散珠,才能不斷完成文化的接力,使中華文化血脈永遠流淌!
專家簡介
余隋懷:西北工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副會長,工信部工業(yè)設計及人機工效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工業(yè)設計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工業(yè)設計工程實驗室主任,西北工業(yè)大學工業(yè)設計研究所所長,科技部“國家工業(yè)設計產(chǎn)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專家委員會主任,陜西省教學名師。近年來完成的科研項目主要涉及航天(承擔了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九號等國家載人航天領域重大工程的工業(yè)設計任務)、航海(承擔了某型號載人深潛器的艙內(nèi)布局和人機設計任務)、航空(某型號戰(zhàn)斗機駕駛艙人機工效分析以及大型運輸機工裝平臺的工業(yè)設計任務)、交通工具及機械裝備工業(yè)設計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