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于賡哲應邀來我校作了題為《大一統(tǒng)的秦帝國及其滅亡》《西漢從無為走向全盛》的專題報告。
去年看完《從長安到羅馬》的兩季紀錄片后,便對這位講授東西方美食的于賡哲教授印象頗深,能夠在線下見到這位久仰大名的歷史教授,可以說是感到十分激動和榮幸。
線下的于教授一如既往地風趣與幽默。“讓歷史人物活過來”,是我們“讓歷史活過來”的第一步。我想于教授正是通過這種講授歷史的方法,引起了許許多多人對歷史的興趣。幽默的言語、夸張的飾演將那些英雄好漢塑造成了栩栩如生、原原本本的人。原本離我們很遠的歷史人物,從冷冰冰的書冊簡牘中蘇醒過來,在于教授的言語之間,似乎就站在臺上一番小天地中上演曾經“運籌千里之外”的故事,這又是那么近。那么遠這么近,咫尺之間,就是于教授的魅力,也就是歷史的魅力。讓人們了解歷史,首先要的,就是“讓歷史人物活過來”,去掉他們身上那些令人陌生的符號,讓人們意識到歷史人物與我們一樣,脫去一切包裝和贊譽或詆毀,亦是凡人罷了。不僅僅是“讓歷史人物活過來”,更是“讓歷史邏輯活過來”,也就是“以史為鑒”。期待下一次能夠有幸再聽到于教授如此精彩的講演。
2023屆3班 趙譽程
感受
有幸聆聽于賡哲老師的秦漢史講座,四小時飛逝而過,心中驚詫:一堂講座,竟可包羅至廣,思辨至深,實乃大幸!
于先生于耳熟能詳?shù)氖酚浌适轮?,為我們展示了秦漢歷史的更多細節(jié)。談笑間我們驚秦俑之五彩斑斕,解孟姜之演變如謎,惜金人之不復必然,悉考古之趣事連篇。從史學規(guī)律到史學研究,于先生風趣的講述早已在每個人的心中埋下一柱向往歷史的火把。不拘泥于史觀囹圄所限,探求偶然背后的必然,必將成為我們今后歷史學習的新航向。有課斯然,真至幸焉!
——2023屆1班 馮子驍
曾在課堂和書本上了解過不少關于秦漢的歷史,大多感受到的是單一式的對秦暴政的批判和對漢朝統(tǒng)治的肯定。而今天有幸聽聞于賡哲老師的講座,使我跳出原有思維的定式,對這段歷史有了更為深刻多元的了解。
“我們應當對秦抱有同情之心,因為他們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睋荛_表層現(xiàn)象的迷霧和社會的固化認知,于教授用風趣生動的語言把真實的歷史畫卷緩緩鋪開,把最深邃,最精妙的思想一一道來,為我們亟待滋潤的精神來一場盛大的洗禮,讓每個人的腦海中都燃起激情的火花,讓我們在歷史進程中保持一份理性和沉思,讓我們的人文情懷在社會的洪流中永不磨滅,這正是歷史學科的妙處和魅力之所在。
“學歷史不只應了解史實,更應重其經驗”,當我們把視野投向當下,將目光對準前方,茶余飯后間談論秦漢的興衰更替,不僅應感慨劉邦、項羽、嬴政等歷史人物的得失,更應從中汲取經驗,收獲力量。
——2023屆2班 李錦函
今天聽完于教授的講座,我再次認識到,我們在評價某個歷史人物的時候是在做一種分析,而這種分析就決定了我們會把我們所評價的人物對象化、概念化、聯(lián)系化,這種評價的行為只可得到片面、不完整的認識,這種認識并不能讓我們?yōu)闅v史下定論,但是并不意味著這種認識是沒有價值的,而這種價值是一種“功用”,也就是說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會有將評價后得到的結果使用的傾向,所以當我們用當代的道德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的話,我們應該考慮我們將其置入現(xiàn)代道德觀念的目的是什么,用“特定”的分析歷史人物有利于我們把握歷史規(guī)律指導現(xiàn)實生活,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以史為鑒,而浮躁的妄下定論只會是一種既無學術價值又無實際效用的行為,正如于教授所說的“還沒有定論,正是一種意義”。
——2023屆3班 史奕文